鲁网9月24日讯(记者 吕胜男)冰冷刚硬的金属,温暖轻柔的书画,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,结合在一起,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在济南市莱芜区,就有一位民间手艺人,以铁为纸,以锤代笔,锻铁成画,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金属美术工艺品,他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铁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刚。
今年62岁的刘刚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,祖辈传承的是铁匠手艺,这让他从小就对金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工作后,又在工厂车间内从事电焊工作,在终日与金属作伴的几十余年里,刘刚总想用金属做些什么。“我父亲喜爱书画,耳濡目染下也会写一点字画一些画,所以就想把祖传的铁匠手艺和书画技巧结合,看看能不能出现不一样的作品。”他说。
于是,2000年左右,刘刚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尝试各种金属书画创作。最初,他用铁片和锤子创作了一副“龙”字书法,没想到收到了周围很多朋友的赞许和喜爱。受到鼓舞的刘刚开始尝试更多样的金属画创作,随着技艺的不断积累,刘刚已经创作了上百幅作品,涵盖人物、山水、花卉、鸟兽、草虫、书法等不同题材,铜、铁、锡、不锈钢等各种金属材质。
展翅高飞的雄鹰、威风凛凛的猛虎、奔腾咆哮的瀑布、“珠圆玉润”的葡萄、龙飞凤舞的书法……这些银光闪闪、立体生动的作品均出自刘刚之手。去年,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刘刚还以此为主题创作了《展翅》《俯首甘为孺子牛》两副作品,讴歌党的百年征程。
灯光赋予金属画在不同环境、不同时间、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感受,这是金属画的魅力,而这种独特也来自制作者的耐心和细心。
在刘刚的工作台上,一柄铁锤,一块木板,几支毛笔,十数把长短粗细不一的铁棍整齐排列在一侧。刘刚说,金属画的制作很复杂,需要先用毛笔在纸上画出想要创作的书法绘画,再在金属板上反向勾勒出轮廓,最后用锻打、打磨等方式突出不同图案的形状和层次。制作完成的作品看起来生动有趣,有呼之欲出之感,但制作的过程既辛苦又枯燥,且每一锤落笔都非常重要,环环相扣,关系着金属画的最终效果,极其考验制作者的技艺和耐心。“像这幅《白虎》,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,线条纤细,所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,必须耐住性子细细捶打。”刘刚说。
传统的金属画以黑白为主,苍劲古朴、典雅隽逸。去年开始,刘刚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,经过反复尝试,将国画色彩融入金属画中,使其也有了缤纷的色彩,更具观赏性、艺术性。
金属画好看美观,但鲜有经济效益,所以在莱芜,从事这项工艺制作的只有刘刚一人。作为第五代铁艺代表性传承人,刘刚说不想把这门传承了100多年的手艺丢了,一定会坚持做下去。“现在收了3个徒弟,定期过来学习。接下来会创作更多好的作品,让更多的人认识铁艺金属画。”刘刚说。
责任编辑:孟昊天